首页 经验 正文

毕加索画过的花卉(毕加索的名画介绍~10~)

经验 编辑:admin 日期:2024-02-14 00:58:06 127人浏览

更新1:

系名画介绍牙大佬~5系生平

1961年3月2日,七十九岁的毕加索第二次结婚,新娘是三十五岁的杰奎琳·罗克。七八年来,她一直是毕加索最忠诚的保护者。毕加索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在八十岁高龄时,“休息”这个意念使他害怕不已。他不断地创新,发明了全新的铁板雕刻技术。这是一种全新地平板印刷方法。杰奎琳把毕加索同外界完全隔开,甚至跟孩子们都没有来往。(毕加索儿子,克劳德·毕加索)“忽然间在一天后就成这样。我是说,没有任何解释。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不清楚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毕加索女儿,玛亚·毕加索)“你的记住,那是的他已经很年迈,也许杰奎琳要将他和所有地家庭成员隔开,包括在杰奎琳之前所有的朋友。因为这样他能牢牢控制一切。同时,她也保护了我父亲。这样他便能安静地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就连毕加索朋友打来的电话也被杰奎琳拒绝。(朋友 摄影家,安德烈·维拉斯)“杰奎琳拒绝了毕加索的大部分朋友。我所有的朋友都有过这种经历,她关起门,拒绝一切的人和事。” 到1963年,毕加索以前的情人弗郎索娃·吉洛特,就是克劳德和帕罗玛的母亲出版了她的回忆录《和毕加索共同生活》。毕加索感到被人出卖,试图阻止出版。但这本书仍然成了畅销书。书出版以后,毕加索的健康状况开始下滑。1965年八十四岁的他突然患上了溃疡病。而且膀胱和前列腺也出现了问题。他被秘密地送往巴黎医院,做了前列腺切除手术。尽管手术有生命危险,但他拒绝立遗嘱。“毕加索是不会订立遗嘱的。他不会让自己写遗嘱,因为那意味着承认死亡这一事实。” 毕加索急于表明自己并没有丧失创造力。几个月之后又开始工作。他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过去,他的情人以及他的艺术。(传记作家 朋友,约翰·理查森)“在他事业晚期,当他隐退之后,就在画室重新创作表现他过去生活的作品。过去的幻影又回来了。父亲再次在画中出现。父亲喜欢去妓院,于是就在那儿看着 *** ,替她们画画。当然这些纯属虚构。他当时的妻子杰奎琳也成了其中一个 *** 。荒唐的借喻只是艺术创作的需要。”

毕加索的资料

马列维奇,至上主义作品的第一次展出现场,1915年

毕加索竟然不是抽象派?点击试听

我平时在美术馆工作,会相对比大家多接触一些艺术展览和艺术作品。我的一些家人、朋友,尤其是不在艺术行业工作的人,当他们来找我看展览、聊作品的时候,一般对一些写实的作品比较好理解,也会自己做出“这个画我喜欢/不喜欢”或者“我觉得画得像/不像”的判断。但当他们看到抽象作品时就会一头雾水了,他们会问我: 这个画的是什么?这个画的好么? ”甚至是“ 这样也能算作是艺术吗?你们学艺术的都好会玩啊! 这样的疑问和感叹。

在给他们解释抽象艺术的时候,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大家会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然后我基于自己的艺术史学习和看展览、看作品的理解,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些能够比较轻松看懂抽象艺术的经验。

“随心而行:肖恩·斯库利个展”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年

首先,我会对抽象艺术的范围做一个圈定。我们经常会遇到“ 到底什么是抽象艺术 ”这种问题,简单来说,那种画一些简单线条的几何形体的、一团糅在一起的颜料的作品,其实就是典型的抽象艺术了:你感觉看不出来艺术家到底在画什么。这种作品就比较明确,但还有一种比较难界定。比如 毕加索 的画,很多人都对毕加索画面中那些面孔奇怪的、正面和侧面都同时出现在一张脸上的画,或者整个场景都变形的画有印象。

毕加索,《亚维威农少女》

1907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再比如 达利 的作品,相信很多朋友也看过,海滩上荒诞地出现了几块软趴趴的钟表。

达利,《记忆的永恒》

1913年,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藏

还有 杜尚 ,他把小便池放进了美术馆、给蒙娜丽莎画上了胡子,这些都是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闻的、看起来和听上去都显得很抽象的作品。

杜尚,《泉》,1919年

他们的确打破了我们对艺术的一般认知,也绝对不是写实或者具象,但如果说这就是抽象艺术吗?—— 其实并不是

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回这些艺术家和艺术流派所在的时代背景来说。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一些新的哲学思想、心理学思潮被艺术家接受,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这种颠覆性的冲击,让一大批前卫艺术家开始质疑“艺术到底应该怎么发展”。他们越发注重作为个体的“人”在艺术中的作用,他们不再把艺术当做一个服务于其他阶层的东西,而是仅仅作为表达他们感受的媒介。

所以他们 不再特别在意画的像不像 ,而是在意怎么挣脱原来的束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和反映社会。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流派,比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抽象主义也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说毕加索、达利、杜尚都是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但不能简单的把它们定位在抽象艺术里。

毕加索

拿毕加索来说,他是 立体主义 的创建者和代表人物。立体主义的核心是分割和重组,他们画中的主体对象和背景都各种角度的拆分,然后再重组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古典绘画“一点透视”的视觉规则。

达利呢,他是 超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受到了心理学(如弗洛伊德)的影响。他们认为那些梦境里的、想象的、潜意识的东西,也就是超现实的东西,才是真实世界的样子。于是超现实主义的画中会有一些不应该同时出现的东西同时出现在一起。

虽然杜尚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但是艺术史中都将他作为 达达主义 的重要人物。这个流派更先锋一些,没有什么特别固定的风格,艺术家们就是用各种反传统美学的作品来对当时的战争和资产阶级社会表示抗议。就是无论当时是什么艺术风格,达达就要反对它。所以当杜尚给经典的蒙达丽莎画了两撇胡子,将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便池放到艺术的殿堂美术馆时,这种反艺术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1919年

将这几个风格区分开、并从抽象艺术中“拿出去”之后,其实我们就已经能大概辨认什么是抽象艺术了。

我将从抽象艺术的概念、类型、代表人物和风格入手,先带大家了解抽象艺术到底是什么,然后着重分享下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会结合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罗斯科等人的具体作品来讲。

蒙德里安,《蓝、红、黄、黑构图》

1922年,私人收藏

康定斯基,《黄·红·蓝》

1925年,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接着我会给大家讲讲抽象艺术中非常重要且有代表性的,甚至可以被称得上是 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 的艺术故事,从他的个人的艺术故事,也可以折射出抽象艺术作为一个艺术类型产生、发展的过程。

谭平,《将浪漫进行到底》, 2015年

最后,我会回到当下,回到我们中国,跟大家分享下怎么看中国的抽象艺术和今天的一些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抽象艺术。

王光乐,《水磨石201308》,2013年

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进入到抽象艺术的世界中,希望你们能在这些抽象的色彩、线条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点击上图,轻松看懂抽象艺术

专栏主讲人

曾担任三届“CAFAM双年展”、两届“CAFAM未来展”和两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双年展策划成员。同时为《艺术世界》《a.m.post》《典藏》等杂志撰稿;译著有《康定斯基》(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年)等。

? 订阅课程你将得到什么?

1?次美术史巡游:从现代主义到当代流派,艺术的发展脉络有迹可循

1?回专业艺术导览:美术馆策展人带你边走边看,讲讲抽象艺术的那些事儿

1?场视觉与心灵的启发:看懂写实不复杂,读懂抽象才厉害

? 课程目录

01 序言:毕加索不是抽象艺术?

02 抽象还分“冷”和“热”?

03 抽象艺术在表达什么?

04 谁是抽象艺术的“第一人”?

05 怎么看中国的抽象艺术?

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zhongdu@lifeweek.com.cn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读 App

20世纪的艺术伟人,西班牙裔法国籍画家,西方美术诸流派中影响最卓著的人物,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作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毕加索经历了20世纪前半个世纪现代流派各个方面的探索,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生活考验,他的艺术与政治信仰得到了磨练,从而为世界人民所尊重。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从小受当美术教师的父亲何塞 . 鲁伊斯 . 布拉斯科的影响,于1891年开始学习绘画,毕加索是他母亲的姓。他15岁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随后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约1900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注意观察贫民,专以他们的生活为描绘题材。还在巴塞罗那时,毕加索就洞悉西欧诸艺术潮流,当地的文化人涉足的“四猫”咖啡馆,也是他常去的地方。来到巴黎以后他的眼界更加扩大了。他先后从立体主义开始(包括分析性立体主义和综合性立体主义)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致波普艺术,无处不染指。随着生活与时势的变迁,他经常在他所喜爱的流派中不断反复实践,表明了他旺盛的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崇尚时代潮流的性格特征。他曾说过:“当你发生困难的时候,你只能靠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以外你一无所有。”

这位艺术家何以有此充沛的精力,并对世界现代艺术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一、毕加索没有离开民间生活,他始终植根于民族、民间艺术。他热爱故乡安达卢西亚,了解它的民情风俗。他收集古代伊里安人的明间艺术品,对传统的西班牙文化有深厚的感情。

二、他虽然受过严格的学院式教育,从不脱离社会下层,他从早年的蓝色时期到定居巴黎后的粉红色时期,对社会

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1906--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毕加索一生勤奋,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估计有 6万件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其作品风格多样,巧变不竭,但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粗犷、刚劲的艺术风格。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与1937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当时,毕加索正接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次年春季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展馆作装饰画。4 月26日下午发生了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的法西斯暴行,这是第一次对无辜贫民的狂轰滥炸,镇上的两千多贫民惨遭屠杀。这一野蛮暴行震撼了世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抗议和无情谴责。

毕加索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本来对政治不大关心,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政权倒向法西斯,毕加索却毅然站到了共和国一边。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强烈的震惊了毕加索,他义愤填膺,毅然放下手边的其它工作立刻投入了创作。历时一个半月,终于创作出了这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开始的几天里,他共画了25幅草图,最后完成画面已经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刚好撑满了他的一个画室。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和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的野蛮暴行用复杂的场面无情的揭露出来。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人们都能够领会,其强烈的表达效果决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

画面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是从一座着火的楼房里跳下试图逃命;另一女人在狂奔,她们都被惊恐与绝望笼罩着。左边有一母亲,怀抱被炸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是人类受苦受难的象征。右上方一妇人从窗子里探出头,举着一盏油灯向前平举,试图把眼前的一切都展现于光照之下,让世人看清法西斯的兽行。高处一个眼睛似的灯光,发出耀眼锯齿般的光芒,强化了痛苦扭曲的悲剧气氛,如同冷酷的梦境。地上是倒下战士残缺的肢体,死不瞑目,断臂上还握着已折断的剑柄,剑的上方有一朵鲜花,那是对英雄的哀悼。中央的上方,一匹受伤的马在嘶鸣,它仰着头张开撕裂的口,在爆炸声中惊恐万状,代表痛苦挣扎着的人民。几枝箭从空中落下,刺在痛苦挣扎的人和动物身上。左上方的牛头,眼睛位移形象狰狞,冷漠之中透着威胁,是典型的邪恶的象征,代表残暴与黑暗。

在画面组合的形体上,毕加索采用的是分解立体构成法;在画面的色调上,他仅用黑、白、灰三色组成,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充满了悲剧的气氛。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构图上,想要以古典绘画那种整体、严禁的规则来解释显然是徒劳的,画面布满了可供我们观察的内容,以至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感觉似乎杂乱、无序,其实则不然,这种独特的构图方法更好的表达了作品的内容,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所有的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都充满了愤懑的抗议,作品无情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滔天罪恶和法西斯的野蛮暴行,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正如毕加索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正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超凡的艺术手法赋予了作品不朽的价值,使其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真正具有大众意义、使用大众语言的大众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西班牙未能结束法西斯统治之前,按照毕加索的意愿,《格尔尼卡》只能在美国的纽约展出,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觉到了画家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出的觉醒。毕加索曾在《法兰西文学报》上发表文章说:“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是音乐家就只有一对耳朵?如果是诗人就只有一具心情?如果是拳击家就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 的灾情,并从各方面作出反应。他们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使自己与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呢?不,绘画并不单纯是为了装饰而创作的,它也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些话体现了毕加索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

有些人开始不大理解《格尔尼卡》中的隐晦含义,问毕加索那匹可怜的马和牛头是否代表受难的人民和残暴的法西斯?毕加索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象征着残暴与黑暗......马代表人民......《格尔尼卡》是象征的......寓意的。这就是我要用公牛和马等形象的原因,这幅壁画要明确表达和解决一个问题,所以我运用了象征主义。”在一次展出时他说画上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是“平凡的”东西,“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也在与此。

《格尔尼卡》后来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反响十分强烈。至本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同意,借给了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同时他象公众表示: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才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1981年初,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这幅作品终于被送回了故乡,陈列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展出之初一度遭歹徒破坏了局部,现已修复。

对于在二次大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法西斯来说,这幅作品是他们犯罪的铁证。纳粹占领军在法国期间曾多次干涉毕加索作画,后来又一反常态竟然去“拜访”画家,试图“关心”起毕加索的生活来,说要给他冬季取暖的燃料,毕加索断然拒绝说:“西班牙人从来是不会冷的”。当德国住巴黎大使看到这幅《格尔尼卡》的照片时问毕加索:“这么说这幅画原来是你画的了?”毕加索冷冷地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保持了一个艺术家爱国的凛然气节

=========================================================

《自由引导人民》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