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始建于公元前366年,就是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之后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西夏,北宋等朝代,一直到元朝的时候才逐渐停止,其中壁画有4.5万平方米。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像主要是佛像画,有各种佛像,菩萨,天王等,还有飞天题材的画。
除了佛教画之外还有一些民间题材的画,是以民间传统神话为主题,含有一些道教思想的神话故事,其中神话人物以及动物包括有东王公,西王母,雷神,雨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
还有一些供养人画像以及装饰图案画,上面有藻井,建筑装饰等,上面还有大量的山水,建筑,器物,花鸟画,还有就是一些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壁画等。
敦煌莫高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参观的时候可以从官网上查询一些信息,还可以查询敦煌莫高窟的一些表演时间。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111111sky
解析:
敦煌莫高窟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敦煌的盛名来自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周围都是戈壁荒漠,进入了莫高窟反而是绿树成荫,经过一个大牌坊,左边是一个飞天雕像,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 一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之路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等地,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所以说闭关锁国是注定必然失败的。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井、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
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有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云游化缘投宿于143窟,便在那里居住了下来。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一道用土砖封住的门,他用力打开,是一个小洞,有一丈多宽,洞里有无数的白色包裹,排列得非常整齐。他打开一看,每一包里有经十卷,其他还有佛帧绣像,平铺在白包下面。这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二十七日的事情。一个道士却住在佛窟中,从而撕开了敦煌百年的伤痛史,这不知道是不是佛教所说的缘分呢。
王道士很机诈,他想拿这些经卷去换钱。于是,他私下里就运几箱经卷至酒泉,献给安肃道道台廷栋。廷栋也不知道这些经卷的可贵,王道士很沮丧,他把一箱经卷扔在酒泉,只好带着其余经卷,化缘回去。
后来,有一个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原籍匈牙利、移民英国而为印度官员,由印度总督派到新疆来调查西北地理,他听到这件事,就借调查地理为名,带了一个翻译悄悄地到敦煌去了。
斯坦因见到王道士,甜言蜜语,并说:“只要你答应下来,给你白银三百两。”王道士最初不敢答应,当他看到白银,就一口答应了。斯坦因所看到的宝藏,大约有三种,第一种是用坚硬的纸张所写的汉文佛经。第二种是藏文写本。第三种,也是斯坦因最高兴的,是一些古画,绢上画的全是美丽的佛像,颜色调和,鲜艳如新 。
他们怕外人知道,盗宝工作每天在晚上进行搬运,他们连续盗了七个晚上,完整的经卷二十四箱近万卷,完好的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近五百卷,斯坦因雇了四十多头骆驼才能运走。相隔7年后,斯坦因再次混入敦煌,又骗走了王道士私藏起来的570卷敦煌文物。这些经卷,斯坦因将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印度,成立西域博物馆,而精品则入藏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件事情轰动国外,其他的外国盗窃者和中国官僚接踵而来。将藏经洞中遗物全部翻检,选取精华,廉价骗购大量藏经洞中文献精品和佛画、丝织品,总数约一万余件,现分藏於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集美博物馆。伯希和曾为法国中国学权威沙畹的高足,当时虽只有27岁,却懂得汉、俄、藏、突厥等13种文字,所盗的宝者数量中虽不及斯坦因多,却是价值最高的,他精心挑选并盗走的遗书是最精华的部分,有许多孤本。
1911年10月,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非法用低价换取了469卷写本和 精美唐代彩塑两尊。
1911年俄国人鄂登堡率团至莫高窟,盗走经卷一批。
在众多的向敦煌探取手取宝的人当中,有一个姗姗来迟者,他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 华尔纳。他于1923年到达莫高窟,但这时的藏经洞已空了,再没有什么文书可取了,于是,他把目标转移到了那些不能移动的塑像和壁画上。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剥取了第320、321、328、329、331、335、372各窟壁画26方,共计3.206万平方公分。其中初唐画有汉武帝遣博望侯张骞使西域迎金佛等,有关民族历史与中国佛教史重要故事内容的壁画多幅,及328窟通高120公分盛唐最优美的半跪式观音彩塑。这批珍贵的艺术品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不要以为被盗走的壁画就能很好地保存于世上,撕下来的时候就有不少被破坏了,还有运输 、战争、盗窃等的损毁,损失的比盗走的更严重,而且是毁灭性的。区区的一个爱神维娜斯雕像无法复原的断臂都让全世界惋惜不已,而这里是几十幅精美的壁画,我们却永远无法知道它们原来的面目了。
在藏经洞陈列馆展出的只有19件文献真品,其它43幅美术品全部是电脑喷绘的复制品,还有49件海外文献藏品,因为原件都流失于海外近100年了。
“莫高窟的壁画还不止看到的那么多,在一次维修无意中发现了壁画的里面还有壁画。原来是莫高窟的地方毕竟有限,后人找不到地方建洞窟了,就把前人绘制的壁画用泥土覆盖,再画上新的壁画,使相当多的洞窟内形成了数层壁画的奇观。现在还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拿开表层而又不损坏任何一层的方法,所以不去动它,希望以后科技先进的时候可以看到里面的真相。”
仿制的几个洞窟,真的是做到惟妙惟肖,墙壁的泥土质感,壁画的笔触,还有破损的地方都一模一样,根本看不出破绽,而且这里还可以大打灯光,游人可以尽情地细细欣赏。
摄影:孙志军
莫高窟之最
本图摄影:张庆民
《五台山图》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自古以来就是朝圣者梦寐以求的供奉圣品。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称“ 文殊堂”,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莫高窟文殊堂开凿于五代时期,其中的《五台山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画。
最神秘的3只兔子
敦煌莫高窟有众多三兔联耳的藻井图案。第407窟的三兔联耳图,是莫高窟唯一的兔子逆时针方向奔跑的图像(上)。三兔联耳图中,画工利用兔耳借用与被借用的关系,三只耳朵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以三耳表六耳,使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感觉三兔于花环内相互奔跑追逐无始无终。
三兔图究竟代表什么至今成谜。 三只兔子,耳朵连在一起,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着。彼此接触着对方,却又永远追不到对方。最靠谱的猜测是,这三只兔子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与“来世”。
敦煌的狗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众多狗的形象,主要出现在佛教经变画、佛教故事画、十二生肖图中,有些狗的形象是作为背景装饰出现,衬托主题画面。敦煌莫高窟85窟《楞伽经变》,是为宣传佛教禁断食肉的思想而绘制。《楞伽经变》在古代印度、中亚以及我国新疆古龟兹地区石窟看不到,应是中原画师首创,其中绘制屠宰房,表现屠宰卖肉情景,目的是劝诫善男信女不要杀生食肉。虽然画面表现屠夫杀生卖肉的内容与佛教宣扬禁止杀生食肉大相径庭,却真实客观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屠宰卖肉的景象,也能看到当时狗的形象。
八塔变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宋代)图像中佛塔塔龛两侧是童子骑狮羊立兽的形象,狮羊立兽出现于9世纪,羊下承象为“六拏具”(即佛教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的早期样式,具有典型的印度波罗王朝(8-12世纪)艺术风格。
刷牙的僧侣
这幅“刷牙图”出现在莫高窟第159窟南壁的《弥勒经变》中,(经变,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这幅图位于经变下部,表现的是儴佉王率王妃及王公大臣、宫娥彩女一同落发出家时,有人已经剃度完,先行清洁自身,其中就有刷牙的人。
净土祥瑞
敦煌榆林窟第25窟中唐时代的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一个法会场面小景,描绘了孔雀昂首回眸,挺胸鼓翅,仿佛在边舞边唱,目光专注于一旁的持琴的共命鸟,画面烘托了净土世界的祥瑞气氛。
多元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壁画中的两尊供养 菩萨 手持的器皿上,可明显看到多个圆圈有序排列,由此断定其为萨珊玻璃。而由器皿造型可知,它们依据的实物或为罗马式、或属波斯萨珊式、或是伊斯兰式,虽然图像绘制时间与出土实物并非完全一致,但体现了敦煌壁画上玻璃器皿形制来源的多元化。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上部平顶的演奏排箫琵琶横笛的天宫伎乐形象,可见希腊化图像元素。敦煌石窟有诸多伎乐形象,其中伎乐天代表佛国的乐舞场景,伎乐人则描绘世俗的乐舞生活,主要为供养伎乐,规模相对伎乐天较小,却直接反映各时代的世俗乐舞。敦煌壁画中伎乐人形象,主要绘制于佛龛外或龛脚、龛下壶门处及室内壁脚处等不显眼位置。
反弹琵琶
画中乐队出自中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是为表现《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场景。平台上六身伎乐呈八字形分坐左右,右侧伎乐持琵琶、阮咸、箜篌,左侧的持鸡娄鼓、横笛和拍板。平台下方另有四身 菩萨 两两相背,也手持乐器演奏。在乐队的中间,一伎乐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者屈身抬足,将琵琶举至身后,左手上举、右手弯曲作弹拨状,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反弹琵琶”。
在敦煌壁画上留存着大量关于古代乐器的图像,其中大小型乐队五百余组,乐伎三千余人,各种乐器四百余件,共有乐器44种。这些图像分布在200多个洞窟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代,延续近千年,集中反映出各个时期,各种乐器的形制和演变、演奏方法、组合形式,以及古代的 社会 音乐风尚图景。
乘象入胎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壁画中的《乘象入胎》图,描述了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净饭王后梦见一位 菩萨 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又从她的右肋进入了腹部的故事。大象在敦煌壁画的尊像画中以三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普贤 菩萨 的坐骑;一种是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神造型,莫高窟第254窟(北魏)“降魔变”还出现了象头人身的魔军形象;另一种是帝释天骑乘的六牙白象。白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六牙则是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的象征。
沙漠之舟
从古到今,骆驼一直在丝绸之路上穿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9世纪纸本《马与骆驼图》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千年间,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无疑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运输者,所以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多个文化带,乃至于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符号。
耕作图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南披绘制于北周时的《耕作图》,其中所描绘的直辕犁,在中国各地出图的画像石、壁画上多有体现,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
那时的人穿条纹背带裤?
丝路沿线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古代儿童服饰图像,也出土了不少实物,既有襁褓、虎头帽、肚兜、围嘴等,还有通过丝绸之路远来的波斯儿童装。
半臂又称半袖,在唐代极为盛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绘制于初唐的阿弥陀经变画中,三童子翩然起舞,其中两童子上穿红色半臂小衫,下穿绿色小袴。
杂技
图为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时的壁画上描绘的是《楞伽经变·橦伎》。杂技出现在佛教壁画中,或为满足佛传故事的情景需要、或为表现佛国世界的美好场景、或为表现以杂技 娱乐 供养佛。莫高窟壁画中有角抵、马术表演、胡人倒立、百戏载竿等图像。其中既有华夏本土的传统因素,又有域外引进的新样态,两者因丝绸之路相互启发、借鉴、吸收与融合,并最终作为大众喜欢的民间综合艺术,一直保留至今。
以棋度人
莫高窟第454窟(宋)东壁门北上部壁画,图中两人在一棋桌两侧凝神对弈,右方是维摩诘居士在旁边观棋。这幅图像虽然是为展现《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维摩诘涉足下棋场所,总是借观赏、衡量他人下棋以说法度人),却真实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围棋的场景。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09窟藻井内四个石榴构成十字,四片葡萄叶与缠枝又构成十字,两个十字相联,呈米字框架,八串葡萄环绕石榴,组成方圆相套的形式,充满异域风韵。以葡萄作装饰纹样最早是西亚细亚人。佛教视葡萄纹样为吉祥,佛经《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
神兽“翼马”
中原地区原发的翼马,属于神兽系列,其渊源是原始宗教信仰及图腾崇拜的象征。在莫高窟发现最早的翼马是第249窟(西魏)北披顶,这匹马肩生双翼,在虚空中与仙人、羽人一起飞行,姿态洒脱。翼马形象从地中海边到中亚粟特再到中国的西北地区,都曾发现过实物,说明它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
莫高窟第45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中描绘的鹦鹉红嘴、红爪而绿身,张扬双翅,似乎刚刚从天空降落下来,踏在一朵莲花上。这一身唐代绘制的鹦鹉,应是先起底稿,染以绿色;再勾以淡墨线,身上羽毛勾勒工而不滞,染色也浓淡得宜。
你在哪个“宫”?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两壁上的黄道十二宫形象,与十二 星座 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组图像的绘制年代有西夏说,也有元代说,距今至少650多年。虽然是作为《炽盛光佛图》的背景映衬,且因时间久远,南壁缺少狮子宫、宝瓶宫、人马宫,北壁缺少双鱼宫、巨蟹宫、双子宫,不过十二个形象非常完整。
并非“四海龙王”
敦煌石窟中有40多壁《龙王礼佛图》,其中第35窟五代时作品保存最好,此图为前室西壁所描绘赴会龙王及眷属。敦煌壁画中龙的形象,或以神兽形象出现;或作为佛教神祀。相对于其它龙的形象,《龙王礼佛图》可以说是莫高窟空前绝后的新颖题材。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印度古法典《摩奴法典》记载,印度古代传说中的“龙”住在地狱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大神等,并没被特殊尊崇。佛教将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天”、“龙”等都吸收进来,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龙王礼佛图》中以“大力龙王”“难陀龙王”等榜题
供养人像
这幅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是莫高窟中超过9000身的供养人画像之一,也是在莫高窟发现的最大君王肖像画。画面右侧是李圣天的夫人曹氏。于阗国(公元前232—1006年)神秘而又极具魅力。国内有和阗河,南部是昆仑山,北边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是当时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南道中最大绿洲。
步摇曾经是古代女性钟爱的一种装饰。“步摇”之名最早见于中国文献是战国宋玉所著《风赋》,其云:“主人之女,垂珠步摇”,可见这种装饰品上有“垂珠”,随着佩戴者的步履而颤动摇曳,因而称为步摇。后来,工匠们将步摇与花钗的形式 结合 ,新创制出来一种步摇花钗:在花钗上吊坠步摇装饰。这种步摇花钗的别簪方式有四种,以插在发髻的前面、侧面、后面、顶端为区分标准。其中从侧面叉簪的代表图像,当属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12窟主室东壁甬道门上的这组图像,画的是晚唐时代的供养人索奉珍夫妇,女供养人身后侍婢所执扇是体现礼仪的仪仗扇。仪仗扇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原本是以扇为屏障,出行时起遮挡作用,后来则发展成为体现帝王威严与礼仪的仪仗。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殿。据当地的 旅游 专家说:石窟内空间狭小,每天游客众多,拍照停留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的状况。同时,游客长时间停留在洞窟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加剧石窟“衰退”,颜料颗粒溶解致使壁画画面脱落,这才是不允许游客在敦煌莫高窟拍照的真正原因。
是的,
不允许拍照。
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了把神圣的地方永远留在远方,
除了不拍照,
我们干脆就不去了?
《华夏地理》最正宗的官方微店!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5-01-11 12:00:41
2025-01-11 11:00:42
2025-01-11 10:00:33
2025-01-11 09:00:24
2025-01-11 08:00:20
2025-01-10 17:01:21
2025-01-10 16:01:09
2025-01-10 1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