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为什么要赏花卉(怎样欣赏花卉?)

百科 编辑:admin 日期:2024-01-22 21:44:12 179人浏览

花卉是大自然的精华,是美的化身。人们之所以爱花、赏花是因为花卉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花为什么美,美在哪里,怎样去欣赏,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欣赏花卉因人而异,这和每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以及内心情感世界都有很大关系,但其共同点是一致的,都要从中欣赏花之美。

(1)色彩美人们在赏花时,花卉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鲜艳的色彩。花卉通过浓淡、冷暖的组合调和,使其色彩变化无穷。在群芳谱中,牡丹“艳”压群芳,它可以吐露出红、黄、紫、白、墨、绿、复色等各种瑰丽的色彩,其中红色就因浓淡不同而分为粉红、桃红、紫红、墨红、玫瑰红等。月季的花色变化,几乎无与伦比,红、黄、白、紫、蓝、绿一应俱全。有的月季会变色,其中**就有金黄、橙黄、橘黄、乳黄、深黄、淡黄之分,而且复色品种很多,有的红中泛黄,白中泛红,黄底晕红等。菊花的色彩也是五彩缤纷,争芳斗艳,其中有许多绿色、黑紫色的品种,如“绿牡丹”、“绿朝云”、“春水绿波”、“墨荷”等都是花中佳品。在众多的观叶植物中,也有许多是以其丰富的色彩取胜的,如红叶茱蕉、红线竹芋、孔雀竹芋、彩叶草、彩叶芋、红杯凤梨、变叶木、龙血树以及秋海棠类植物等。

(2)形态美花的姿态变化万千,是品花赏花的重要内容。每一种花卉都有自己的姿态,即使没有花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纤细秀丽的文竹,体态轻盈飘逸,枝片层叠如云,四季常青,幼芽初绽时,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风姿绰约,惹人喜爱。再如久负盛名的菊花更是仪态万千,独冠群芳,其花形变化十分丰富,有的似舞带飘扬,先端卷曲;有的外轮花瓣平展,中央管状花密集,犹如银盘托桂;有的花瓣层层抱叠,井然有序,端庄大方;有的管瓣细长下垂,瓣端弯曲如钩,似十丈珠帘,金丝贯穿;有的细管如丝,放射似松针或驰奔如流星闪电……纷繁的妙态奇姿,让人目不暇接。

(3)芳香美花的香味也有独特的魅力,那馥郁的花香也是赏花的内容之一,有人谓之嗅觉美。花的香气往往有强大的诱惑力,不但是蜜蜂,就是人也常会寻芳而至。当人们在欣赏白兰、米兰、珠兰、茉莉、栀子、代代、玫瑰、腊梅、梅花、桂花、兰花等香花时或漫步在花丛中,那无数朵竞相吐露着浓香馥郁的香花,不时散发着一阵阵醉人的芬芳,使人顿时感到如醉如痴,心旷神怡,犹如进入奇异梦幻般的世界。

(4)神韵美花卉美不仅美在色、香、姿上,更迷人的是它的神韵。韵是花的风格、神态和气质,属于花的内在美或意境美。赏花的最高情趣,则是要从花草的形色中滋生美的意境,在高尚的意境中引伸出联想、启迪和神往,赋予无情之花以有情之意,从美的享受中汲取精神食粮,这才能真正享受到花的艺术美。历史上,有人把花以“客”、“友”称之,宋人张敏叔以十二花为十二客,姚宽在《西溪丛话》中载有三十客,两宋时三柳轩增至五十客。如牡丹为贵客,梅花为清客,兰为幽客,莲为溪客等,荷花为净友,梅为清友,茉莉为雅友等等,细细品味,确有妙处。例如松树本是很普通的植物,因其寿命长,故常用来祝贺老人健康长寿,表达了“寿比南山不老松”的愿望。赏荷花时,人们会倍加赞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赏梅花时,人们会赞颂梅花不畏寒威的顽强品格和“独先天下之春”的斗争精神,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总之,赏花就是要欣赏花的色、姿、香、韵。其中尤以赏韵最富情趣。色、姿、香只给人以自然美、外形美的享受,而韵是前面三美的结合,能给人以内在美、精神美、意境美、艺术美的享受。

花卉为什么可以让老年人赏心悦目?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花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

兰: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而做为一种投资,兰花经济也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兰同时也可以做为商的象征;

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

作者 南通大学博导 周建忠教授

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人类的图腾崇拜。

兰是花之骄子。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它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图腾与兰:

介入人类精神生活的肇始

图腾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兰花作为个人图腾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图腾来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图腾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忽隐忽现存在着的保护神。图腾崇拜到后来慢慢淡漠了,成为人类遥远模糊的记忆,但在后代生活中,还能找到它的痕迹。《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这个故事中的“征兰”之义,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离开了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性与特殊性。不仅历史典籍中留下了图腾文化的痕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例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兰,正是远古个人图腾痕迹的表现特征,“兰芝”,即“芝兰”,“芷兰”,就是兰花。“兰花”的图腾意义在诗中亦有明显的表现,如刘兰芝投河自尽前,焦仲卿对其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严霜笼罩,煎逼庭兰,则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穆公“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预言征兆一样,这是兰图腾文化的深层制约与潜在影响。通过“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渗透着多少世纪以来由秘传的崇拜传统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的难以理解的奥秘”。兰即是这样一个“原型”。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的关系。

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与兰:

奠定了兰的文化内涵

“兰当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如《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

郑思肖与兰:

兰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延伸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一种文化能够存在的根基,同时,又不断应对现实的动荡带来的挑战。而这动荡在中国社会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权沦落外族之手。在这种时候,儒学人格往往表现为:坚贞的操守、张扬的个性。这一人格定位在郑思肖的画风中得以集中完整的体现。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郑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如倪瓒在元亡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其《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明末清初相似的现实境遇使郑思肖成为更多画兰画家师法的对象。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题兰石》诗中说:“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郑思肖的画兰传统,直接影响到漫长的画兰历史。明清时,这一传统已衍变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画兰不画土,着重张扬个性。

明代·佚人《兰花》图(旅顺博物馆藏)有王武题诗:“郑生太迂鲁,画兰不画土。造物亦何心,春风自含吐。时去等飘蓬,知后落谁取。”清·诸升《兰竹图册》(旅顺博物馆藏),亦画兰不画土。清·原济(石涛)《芬兰图》(南京博物馆藏)画两支有根无土之兰,并有题诗“根已离尘何可夺”,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济等人画风的扬州八怪,亦以画兰擅长,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郑燮画兰尤为著名。

从郑思肖到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陈之藩与兰:

文化游子的眷恋情绪

陈之藩著有《失根的兰花》。

作为海外游子,在异国看到故乡的花草而产生感慨: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最后,作者写道: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这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但全篇几乎没有对兰花形、色、香的种种介绍,只是围绕“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立意,用“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人,以“失根的兰花”喻飘零异邦的人及其悲凉惆怅的心情。“失根的兰花”成为文中情思的聚合点,使故国之思,故园之恋表现得更深沉、真挚。

陈之藩用“失根的兰花”自喻,足见他深厚的儒学素养。因为兰花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象征意象,它身上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从话语层面看,作者思恋的是故园的“花花朵朵”,是“故宫的石阶”,是“母亲”;从历史意蕴层面看,他思恋的是传统文化,因为“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陈之藩说:“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这种对正在消失的传统与风格的珍爱,是“失根的兰花”的深层寓意所在。他与郑思肖的不同之处在于,兰花作为儒学传统人格的象征,在郑思肖笔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养它的国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陈之藩的兰花失去的与其说是国土,不如说是“兰花”

赖以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陈之藩们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游子,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游子。

从上文可以看到,兰与儒学传统中的人格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对它的文化内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后,兰文化显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儒学人格进行调整、补充。

人们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兰的品格中读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将兰推为“王者之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念的赞赏与珍视?但在种种变化之中,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即兰在儒学人格的象征谱系中有着“王者”的地位,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但也说明了儒学中浓厚的“兰情结”。

当我们闻着庭院、阳台或室内的花草树木散发出来的特殊气息时,一定会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到心旷神怡、精神一振,特别是看到自己亲手培植的花卉开出争妍斗艳的花朵。更是感到一种创造的满足,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花草树木之所以使人悦目,是由于五彩缤纷的花朵的色彩,使视神经得到愉快的刺激。尤其是绿色的光波长短适中,眼睛特别“喜欢”这种光波。经常观赏花草树木,使老年人逐渐退化的视觉功能得到锻炼,从而延缓这方面功能的衰老,长时期保持眸清睛亮。

培植花卉使老年人的情感得到一种美的陶冶。情感是大脑的功能,而大脑又是全身的主宰,通过它实现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调节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平衡。一些老年人的情感,往往容易激动。而情感过于激动,就会扰乱大脑的机能,从而引起新陈代谢失调,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痉挛,饮食无味,睡眠不安。养花、观花,可以“清心”、“赏心”,使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趋于平衡。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